第22届中国杨凌农高会 西安展团精彩不容错过!
发布时间:2015/11/07 来源: 作者: 点击次数:3268
第22届杨凌农高会今天在杨凌开幕。本届农高会将突出“一带一路”“互联网+农业”等主题特色,以创新引领特色现代农业,专业化水平更加鲜明。
农高会西安展团,发现了不少好看、好玩的“参赛选手”,秦俑葫芦、横着长的山药,还有带“身份证的肉品……你想知道其中都有啥秘密吗?究竟都有哪些好看、好玩、致富、增收的事儿,一起去看看。
“互联网 ”成就小多肉大生意
长安花卉带来了一批肥厚多汁、娇憨可爱的多肉植物,有的晶莹剔透,有的满身毛绒……面对由一盆盆萌态十足的盆栽植物组成的“多肉联萌”,许多人便无招架之力,争相拍照。
奇特的形状、丰富的色彩,呆萌敦厚的“多肉联萌”筑起了一座多肉假山,让人眼前一亮:被戏称为“屁股”的“生石花”两瓣对开,迷你可爱,铺设在假山的最下端,趣味十足;中部一株接一株的“情人泪”呈飞流般倾泻而下,形成绿色瀑布,夺人眼目;“山地玫瑰”点缀其间,像绿色玫瑰花球,别致清新,文艺范十足;“联萌”顶端一株价值不菲的“雪晃星”缀化之后,如同繁星围绕,统领“多肉联萌”。
“近两年,多肉植物开始在国内流行,在办公桌上摆放一盆多肉植物已成为都市白领的新时尚,而且借可爱讨巧的外形,多肉植物还成为婚礼的流行元素,所以我们看好这个市场。”西安花卉网多肉植物负责人高小龙向记者介绍,这种植物最显著的特点是具有肥厚的肉质茎、叶或根,耐干旱,除了外形可爱惹人喜欢外,还有株型小巧、种类众多、形状奇特、色彩丰富等特点,养护相对比较容易,近两年赢得了众多“粉丝”。据不完全统计,西安地区每年供应本省及周边省市多肉植物交易额过亿元,并且连续几年处于大幅度增长态势,市场前景广阔。
多肉植物的故乡是非洲和南美洲,它们喜爱阳光照射和较大的温差环境。高小龙在长安区建起的“多肉小镇”拥有20座日光温室大棚,为小多肉们营造了适宜生长繁殖的环境。通过种植技术、网络营销等方面的支持与培训,以承包的形式帮助20位年轻人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。这些年轻人平均只有26岁,通过多肉植物论坛、淘宝、微信等“互联网”平台进行销售,每个月销售额能够达到10多万元。
山药在秦岭北麓安了家
“山药首次跨越秦岭,种在了秦岭北麓地区。”在高陵展区,一种名为“紫玉淮山”的“大个子”山药引人围观。
洗一洗就可以生吃的山药是如何长出来的?高陵农林局局长陈兴文现场演示,他手持1米长的U型塑料管槽,放入泥土中,这紫玉淮山的种苗便随着管道横着长了。当紫玉淮山的根茎长成之后,就会自动顺着管槽的方向横着生长开来。“长够了长度便开始长宽度,直径能够达到6厘米。”与站立着向下生长相比,紫玉淮山根茎横躺在地上生长更能保持苗条的身材,从而获得更好的卖相。
“每年4月种,11月收,亩产可以达到五六千斤。”陈兴文告诉记者,紫玉淮山又名“紫人参”,肉质为紫红色,口感佳,营养丰富,其营养价值是白淮山的20多倍,其所含有的花青素可以增加人体抵抗力,是不可多得的高级食补品,特别受市民欢迎,“按照每斤8至10元的价格,一亩地的收入可以达到3万到5万元。”
种植紫玉淮山,具有投入少、产值高、风险低的特点。目前,高陵区种了200亩的示范田,下一步还将扩大种植面积,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。
“芯片”让肉品实现可追溯
在西安展区,一枚小拇指大小的“家畜健康检测仪”引起参观者的兴趣。原来,它可以记录一头猪崽出生之后的所有信息,哪怕你只买了二两肉,都可以知道猪仔在哪里喂养的、有没有生病,吃的肉是否新鲜放心。
据工作人员介绍,一头猪崽出生后,便在耳后植入“家畜健康检测仪”,对生命周期中所有的异常进行监控。如果体温过高,系统就会自动发出警报,兽医便会进行体检;如果生了病,吃了哪些药,在平台上,也都有详细的记录。屠宰过后,其信息被制作成一张张可扫描的贴标,肉每进行一次分割,都会重新生成新的贴标,哪怕消费者只买了二两肉,只要对标贴进行扫描,便能知道整个生长、生产过程,肉品是否安全放心,一目了然。
据悉,目前在户县清凉山养殖场内的200多头猪已被植入了芯片,进行全流程生产监控。可追溯的服务平台提供了肉品安全信息查询;对于养殖户来讲,芯片实时反馈的信息有助于畜禽病的防治,大幅度降低了病死率,提高了出栏率。
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一直是消费者的一大顾虑,如今,智慧农业结合现代互联网科学技术,实现了“互联网农业”的现代化模式,使农业生产源头规范化,助力实现农业标准化,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增添保障。
用葫芦“种”出兵马俑
兵马俑、弥勒佛、小狗,在西安展区,这些造型居然都长在了葫芦上,有趣的同时,不免好奇,这是怎么制作出来的?
袁昌延制作“范制葫芦”完全是一个偶然。2007年春节,他从电视上看到一则节目说,用模具套葫芦可以长出各种造型的葫芦来,受启发的他当年便种了5窝葫芦苗,最后仅结出了一个葫芦造型。
“我们有句行话叫‘百不成一’‘千不逢精’。”据老人讲,想要长出一个作品,太难,想出精品,更难。2008年,他种了20窝葫芦苗,套了30多个葫芦模具,一个都没结。“最难长的当属鼻子这些比较突出的部位。”老人正说着,拿起一个让记者看,这件作品鼻子长得不够立体。袁昌延觉得能获得一件精品,那是大自然的最好馈赠。
谈起培育“范制葫芦”,袁昌延说有几个难点:造型设计难,没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很难设计好模子;美工雕刻难,由于做好的模子在葫芦生长初期就要套上,因此对模子的雕刻要求非常严格;生长特别难,由于模子是用石膏做成的,它套在葫芦上,一定程度影响着葫芦的自然成长,因此很多都长坏了,成功率很低。这就是袁昌延总结出来的经验。不过能够成功完全靠的是他的坚持不懈、不服输的那股劲,所以才让我们今天看到这个“奇观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