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资讯
中国“爱情花”进入产业化时代
发布时间:2023/07/07    来源:中国花卉网    作者:    点击次数:1295

      今年,鲜切花市场销量增长显著。尤其是刚刚过去的5月,在母亲节、520等节日期间,大家纷纷用鲜花表达爱意,不少切花种类卖断了货。


      什么花更适合送给你爱的人呢?5月20日,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于晓南在讲座“爱在5月,到底送Ta什么花”中,从花名起源、花语等角度分析、探秘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“爱情花”。


      芍药本是药,而玫瑰最初竟是石头?


      一直以来,我们习惯用玫瑰表达爱意,而最近,芍药也流行了起来。这两种花,都是中国传统名花,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。


      于晓南首先介绍了花名的由来。“芍药”两个字,“勺(芍)”意为调和五味之妙,“药”则代表其解毒之效。芍药自古就是一味药材,分为白芍与红芍。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:“白芍药益脾,能于土中泻木。赤芍药散邪,能行血中之滞。”


      中医中有一道很有名的“四物汤”,被称为妇科养血第一方,四物中就有白芍(还有熟地、当归和川芎)。而在不少古文典籍中,芍药作为“药”的属性被多次提及,比如司马相如所著《子虚赋》中提到:“于是楚王乃登云阳之台,怕乎无为,澹乎自持,勺药之和具,而后御之。”楚王吃的就是用芍药调和的食物。


      至于玫瑰,在《说文解字》中是这样解释的:“玫,石之美者;瑰,珠圆好者。”玫瑰最初是指那些圆圆的美丽石头。我们熟悉的故事“买椟还珠”里,楚人卖的珠宝盒子上“薰以桂椒,缀以珠玉,饰以玫瑰,辑以翡翠”,装饰的都是宝石。不少古诗古文中提到“玫瑰”,大多也是指这种宝石。后来,玫瑰(蔷薇科植物)因为其花色、果色、花香与玫瑰石相似,而被以之命名。


      “‘玫瑰’最早在什么时候从‘石头’变成了‘花’,我们暂不可知。”于晓南将其称之为“未解之谜”。“芍药‘宜药宜花’的历史,可以追溯到3500年前的《山海经》记载。”她说。


      爱情、美人与刺客


      《诗经》中有“维士与女,伊其相谑,赠之以勺药”的描写,芍药是男女相爱的定情之物。因为芍药又称“将离”,常被用于别离赠花,以表心意。“芙蓉骚客空留怨,芍药诗家只寄情。”“持之遗佳人,岁久香不息。”


      芍药不只是情感之花,在古代还被广泛地比作女性意象。孟郊有诗云:“家家有芍药,不妨至温柔。温柔一同女,红笑笑不休。”于晓南解释,芍药花头大而花秆纤细,盛开时花朵下垂很像古典画作中低头而立的侍女。当有风吹过,芍药花枝颤动,又像咯咯笑的女孩。


      以芍药比作女性,最著名的就是《红楼梦》里,金陵十二钗中史湘云对应的是芍药花。著名场景“史湘云醉卧芍药裀”中,芍药花瓣纷飞飘落,把湘云的娇憨之美衬托得淋漓尽致,让人印象深刻。


      而玫瑰在中国古代的意象则更多体现的是色艳芬芳,唐代徐夤有诗云:“秾艳尽怜胜彩绘,嘉名谁赠作玫瑰。”。后来,宋朝人将花分为“30客”,玫瑰因为茎秆多刺而被称为“刺客”,直到今天,蔷薇、月季在园林中也多用作花墙,是名副其实的“藩篱刺客”。


      有“文化”,也要有“品质”


      “通过花文化的挖掘,希望提高中国传统名花的传播度与接受度,从而促进现代花卉产业的发展。”于晓南说。


      针对芍药花文化的宣传,她的团队成立了“五月花神”科研小队,在每年5月的芍药季开展主题活动。除了主题讲座,5月13日,团队在校图书馆前举办母亲节主题活动,打卡赠送“母亲的选择”品种芍药;还有废旧水瓶换鲜花的活动,将芍药宣传与环保结合;在芍药花束制作讲堂中,则由北京林业大学讲师高雪为大家现场讲解、演示芍药花束的制作方法。


      于晓南介绍,近几年国内芍药产业扩大,与花文化传播两相促进,发展迅速。“国内芍药切花生产在数量上快速增长,已经实现了一定积累。”她说,建议花农重点关注栽培技术与品种选择,以提高切花品质。“市面上的切花良莠不齐,如果消费者买到品质差的花,会影响其对芍药的整体印象,进而阻碍整个市场的健康运转。”她介绍,花企应该在施肥量、采摘时间、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上加大投入,关注、选择优良品种,以提升未来市场的竞争力。


      据了解,于晓南团队采用杂交育种等方式,选育了若干花型、花瓣颜色有特色,品质优良的芍药品种,团队培育的‘千重粉黛’‘粉色泡泡’‘富贵抱金’等3个芍药新品种正在申请植物新品种权。

 

母亲节芍药主题活动现场
(本文图片来源:赵家庚)

 

编辑:陕西省花卉协会

地址: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习武园27号        联系电话:029-87344246        邮箱地址:shanxihuaxie@126.com        技术支持:西安花卉网
备案号:陕ICP备14005355号-1 工信部:www.beian.miit.gov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