陕西羽叶报春“重生”记
发布时间:2024/03/20 来源:西安发布 作者:责编 闫含 点击次数:1088
张莹(右)与同事观测并记录陕西羽叶报春的生长情况 记者 杨力 摄
陕西羽叶报春 记者 杨力 摄
迎春花作为万物复苏、春回大地的代表性植物,大家都不陌生,殊不知,在迎春花开放前报春花早已盛开,其中羽叶报春的花期甚至早至上一年12月下旬。
虽然报春花在全球很常见,但陕西羽叶报春却是个例外。1904年被发现后,曾在长达一百年的时间里,陕西羽叶报春似从野外蒸发了一般,直至2006年才再次“现身”。如今,发源于秦岭山区的陕西羽叶报春除少数生长在洋县、旬阳、勉县等地区外,更多的是在西安植物园中“安家”,能够在消失百年之后再度回归,其“重生”之路离不开科研人员的付出。
再次发现已“过”百年
眼下走进陕西省西安植物园,园区内众多植物并未全部开花,只见一种呈粉紫色的小花鲜活而灵动,成了园区内最亮眼的存在,它们正是陕西羽叶报春。
西安植物园副研究员张莹告诉记者,陕西羽叶报春是报春花科报春花属2年生草本植物,是我国特有的报春花,多见于海拔200-1000米的阴坡、林缘和疏林下。1904年被德国一位探险家首次发现于陕西秦岭南麓,采集后带到欧洲并制成标本保存,同时命名为陕西羽叶报春。因其在“二战”中毁于战火,此后再未有人看到过它,植物学家甚至一度宣布这种植物在野外灭绝。直至2006年,野生陕西羽叶报春的个体在湖北再次被发现,这种在野外消失已百年的物种才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中。
2013年9月2日,环境保护部联合中国科学院发布了《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——高等植物卷》,将陕西羽叶报春的珍稀濒危等级评定为濒危。自此,催化了植物学界对陕西羽叶报春的保护热情。
引种成功实现人工繁育
致力于建立珍稀植物种子库和植物保护工作的张莹,是最早进行陕西羽叶报春保护的科研人员之一。早在陕西羽叶报春再次现身之前,张莹就曾多次前往秦巴山区,参与当地的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工作。陕西羽叶报春再次现身的消息一经公布,张莹和团队成员就格外注意秦岭周边的情况。2017年,他在洋县深山的一农户家中,发现了几株文献资料记载过的粉紫色小花,小心采集回来的野生植株,经鉴定正是自己心心念念的陕西羽叶报春。可当他再次返回当初找到陕西羽叶报春的地方时,那里因为遭遇滑坡,陕西羽叶报春再次受到灭绝的威胁,张莹及团队成员对陕西羽叶报春的抢救性保护工作从此便开始了。
起初,陕西羽叶报春被引种回西安植物园时,正值夏季,由于缺乏栽植经验,加之实验条件有限,繁育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。此后,张莹再次前往秦岭,千辛万苦才找到两株已经枯萎的花苞,将几十粒种子带回,这次他小心翼翼地将种子分批次放入实验室的光照培养箱中,模拟发现地的环境展开实验,并密切观察和记录,终于,引种的陕西羽叶报春开花了。
随着陕西羽叶报春人工繁育种群逐渐繁衍扩大,张莹在广泛收种后,也对自己和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日常实验中,他会选择优良单株进行编号挂牌,记录其颜色、形状、大小,在适宜时机对陕西羽叶报春进行“人工授粉”,通过不断优化配对繁育方案、进行定向育种和杂交,让其品种更加优化。
“最后一块拼图”还未完成
事实上,让陕西羽叶报春在西安植物园安家、生长和繁育,并不是保护工作的最终目标。张莹和团队有着更大的“野心”——让陕西羽叶报春“回归”到野外,并且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见物种。
张莹告诉记者,对陕西羽叶报春的保护,起初是因为科研人员的“私心”。“这一物种原本就是中国的,却被外国人发现,且还一度近乎灭绝,所以必须要尽心保护。”张莹说,更重要的是,野外的陕西羽叶报春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威胁,目前,野外种群仅有7个,1000余株,尚未摆脱濒危的困境。随着繁殖技术的提高以及社会对陕西羽叶报春保护意识的提升,尝试让其回到原产地附近进行生长,这才有利于促进野生陕西羽叶报春资源的恢复和生物多样性。
因此,张莹在洋县一处合适的位置开始了野化实验。在样方里种植下种子进行自然繁殖,然而成活率并不算高。“目前,我们还没有条件对陕西羽叶报春的全基因组图谱进行检测,所以在实验过程中无法确定失败的真正原因。只能后续继续加大实验投入和力度,将制约陕西羽叶报春成活率的因素找出来,将其植物基因组演化研究中的‘最后一块拼图’完成,更好地指导陕西羽叶报春的栽培繁育及野外回归。”张莹说。
在张莹看来,陕西羽叶报春不仅具有科研价值,还具有生态价值和人文价值,只有发掘出陕西羽叶报春更多的利用价值,才能实现最好的保护,同时也能为陕西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提供更多的参考。
编辑:陕西省花卉协会